幸福的方法
- 作者::泰勒本哈沙尔
- 来源::微信读书
- 标签::#[[心理治疗]] #[[生活方式]] #[[幸福]]
- 大致的内容
- 将一些提高幸福感的事情当成习惯,要求规定习惯的细节和完成的时间
- 冥想 睡前
- 运动 早上
- 每天记录下自己感恩的5件事情
- 忙碌奔波型:
- 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的文化造就了这种信念:如果成绩全优,家长就会给我们奖励;如果工作表现好,就会得到奖金。我们习惯了去关注更远大的目标,却不在意当下的感受,最后导致终生的盲目追求。我们从不会因为享受过程而得到奖励,我们认为能否达到目标才是衡量一切的标准。社会只褒奖成功的人,而不是正在努力的人——只看结果,而无视过程。
- 一旦达到目标之后,我们经常会把放松的心情解释成幸福,好像工作越艰难,成功后幸福感就越强。因此,当我们拥有这种错觉时,就不由自主地对这种生活方式屈服了。不可否认,这种解脱让我们感到真实的快乐,但是它绝不等同于幸福。
- 追求卓越:
- “无论在山谷还是山巅,我们生来就是为了奋力攀登,而不是放纵享乐”。
- 人类最好的时刻,通常是在追求某一目标的过程中,把自身实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之时”
- 态度:
- 不可用企图永远幸福,我们总会有各种各样的痛苦,[[斯多葛主义]]的消极想象也有共通之处
- 真正能够持续的幸福感,需要我们为了一个有意义的目标快乐地努力与奋斗。幸福不是拼命爬到山顶,也不是在山下漫无目的地游逛,幸福是向山顶努力攀登过程中的种种经历和感受。
- 记录我们的时间分配,看看我们是不是将时间用在让自己更幸福的事情上
- 思想实验—幸福并非快感:
- 哲学家罗伯特·诺齐克在《无政府主义、国家与乌托邦》(Anarchy,State,and Utopia)中描述了一个假想的实验,帮助我们区分和分辨幸福以及纵欲带来的快乐。让我们想象有这样一部机器,可以让我们产生“写作一首伟大的诗篇,实现世界和平或者爱人并被人爱”的感受,或者任何我们期望的快感。这部机器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真实的爱,而且我们完全不会察觉到这是机器的作用。这里要问的是:如果可以的话,我们会不会一生都选择使用这部机器?另外一种问法是:如果一辈子都使用这部机器,我们会不会拥有真正的幸福?
- 不管是通过机器还是通过毒品来逃避情感,都是生活在谎言中。在机器提供的缔造世界和平的虚假成就感与简简单单但却能真实地帮助他人这两者中,我相信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后者。就好像有一个内在的机制告诉我们:幸福不只是快感,我们更需要这种愉悦感的来源是有意义的。我们要证实自己的行为确实能够改变世界,而不只是主观感受而已。
- 目标感比目标更重要
- 要过真正有意义的生活,目标必须是自发的,它是为了实现自我存在的意义,而不是为了满足社会标准,或是迎合他人的期望而设定的。当我们有这种目标感时,那种感觉就像是听到了“真我的呼唤”,它也被称为使命感。
- 反思:我做了哪些有意义的事情,我我了哪些虽然小的但是有意义的事情
- 快乐和意义都是需要追求的东西:
- 我对幸福的理论阐述主要基于弗洛伊德和维克多·弗兰克尔的快乐原则。弗洛伊德认为追求快乐是人类的本能。弗兰克尔则认为,人类意志力的原动力来自于意义,而不是快乐。他说:“人类最大的动力,来自于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在对幸福的追寻中,他们各说对了一部分。如果想要拥有充实而幸福的生活,就必须去追求快乐和意义两种价值,缺一不可
- 找寻自己的幸福模式
- 懂得说不
- 信守承诺,及时行动
- 我们往往高估未来的情绪,比如得到某样事物的快乐,或者失去某样事物的悲伤
- 目标是意义,而非结局
- 对于追求幸福的人来说,我们的建议是,去追求包括成长、人际关系和对社会有贡献的目标,而不是金钱、美貌和声望。对后者的追求,通常是出于必须和压力的心态
- 追求一个正确的目标往往是困难的,因为需要正确的自我认知能力,还要有强大的自制力,因为社会影响和压力经常让我们做出错误的选择”。
- 增加自己想做的事情,减少自己不想做的事情
- 选择一个给自己带来成就感的职业
- 喜欢上自己不得不接受的事情
- 让自己拥有内在的动机做一件事情
- 长期目标–短期目标–行动计划
- 小心溺水模式–解脱并非幸福
- 性爱模式—享受过程,而不在意高潮的那一刻的喜悦
- 让学习/工作成为快乐的事情是每一个人的责任
- 不要剥夺孩子们奋斗的过程
- 生命中真正的幸福和成就感必须依靠自己的付出与努力,而不是借助旁人的帮助”。如果家长帮着孩子逃避问题和挑战,只会导致未来的不幸。“人类最大的贫乏,就是事事顺心如意,无须努力,最终导致希望破灭,再无奋斗之心”。当面临挑战时,孩子其实和大人一样,他们会在成功中找寻意义,并且享受努力实现目标的过程。
- 相信自己承受情绪的能力:
- 我们都拥有承受极大痛苦、极大快乐和其他介于痛苦和快乐之间的情绪的能力。虽然物质状况不同,但每个人都有争取终极财富(幸福)的能力。除了那些极端贫穷和受到政治迫害的人之外,幸福和不幸福其实是很公平的。
- 对于工作和学习,我们要意识到这实际上是一种特权
- 没有人喜欢困难,但是我们必须通过克服困难来成长
- 我们必须承担起让自己幸福的责任,而非沉溺于自己的虚弱之中
- 外在的东西总是比内在的东西更吸引人注意,考取一个好的大学,获得什么成就,实际上并没有改变这个人的本质,而只是将一些事情显示出来
- 爱并非是情绪性的东西,爱本身就是有权衡与考量的,没有权衡的爱反而让人怀疑,因为这种爱没有理性的基础,很可能是无法延续的
- 核心价值是我们最深最真的特性,也就是我们的特性,是我们没有注意到的生活原则
- 观察自己的生活原则,尝试改变自己负面的生活原则
- 不要将爱和牺牲放在一起,可以为对方牺牲,牺牲过多也会影响爱
- 要知道,对方需要你为他/她付出时,无论金钱、时间还是感情,这都不是一种牺牲;当我们爱一个人时,我们会感觉到帮助对方也就是帮助自己。像纳撒尼尔·布兰登所提到的,“为他人付出是为了让自己生活得更好,这是爱情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所说的牺牲是指一个人放弃自己的幸福。
- 当我们很难分辨一个选择到底是牺牲还是有助于双方的成长时,唯一的甄别方法就是在感情中以双方的幸福为标准去衡量一切行为。两人的关系其实就是终极财富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即幸福的交易。就像所有的交易一样,在双方都获益的情况下才是一笔成功的交易。当其中一人在终极财富上受损时,当他为了对方不断地付出时,结果就会使两人都不幸福。为了能让这笔交易成功,我们必须确定这种交易是对等的。
- 了解自己的伴侣和亲人,彼此理解是一辈子的事情
- 导致亲密关系破裂的一个原因是,人们误认为找寻合适的伴侣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步。然而,一个美满姻缘的第一要素以及最有挑战性的事,并不是找到那个所谓“合适的人”(我并不相信世界上只有一个真正适合你的人),而是一段你用心经营的亲密关系。这种把寻找看得比经营更重要的错误观念,有一部分来自于浪漫的电影中那些两人经历了许多困难和考验才能在一起的故事。在电影结尾时,情侣们终于走到一起,以热吻落幕,他们是否从此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我们不得而知。问题是,实际生活与电影中的情节有很大出入,通常爱情电影落幕的时候,真正的生活才正式开始,真正有挑战性的往往是以后能否幸福美满。
- 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康德告诉我们,如果想使自己的行为有道德价值,必须出自于责任感。在只顾私利的情况下,我们的行为其实是没有道德价值的。按康德所说,如果一个人因为高兴而去帮助人(因为那样可以使他开心),那他所做的事是没有道德价值的。
- 世俗的眼光所看不到的是,我们并不需要在利他或利己上做出选择,它们是可以共存的。事实上,就像哲学家爱默生所解释的那样:“人生最棒的补偿,就是世上没有任何人可以在不顾自己的情况下衷心地去帮助他人。”自助与助人是分不开的:帮助别人越多,自己就越开心;自己越开心,就越容易去帮助别人。
- 想想自己的幸福催化剂,想想有哪些事情让自己格外幸福
- 那种追求幸福的基本权利,那种高贵而珍贵的追求,受到了各种质疑和诋毁。许多文化传统都认定了人类天生就是邪恶的,认为人类崇尚破坏和杀戮,无可救药。就如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所说的“孤独、贫困、污秽、野蛮又短暂”。谁会赞同让这些“野兽”得到幸福?由于这些说法,也难怪我们会感到黑暗要比光明更适合自己了。
- 不要拒绝幸福:
- 一个害怕失去的人会通过让他自己变得一无所有来保护自己。当我们感到幸福时,也意味着我们拥有很多值得幸福的东西,为了避免失去所拥有的,我们不敢拥有太多。我们为最坏的情况而担心,所以一开始就已经把最好的排除掉了。
- 是的,我找到了我的真爱,但是如果她离开我呢?”拒绝接纳已来临的幸福,只会带来不幸福;而长期的不幸福,则将带来虚无主义。
- 要学会看破假象,关注旁边人的爱;那些轻蔑,侮辱,以及傲慢才是真正的幻觉
- 简化自己的生活,看看自己能够放弃哪些事情
- 欲变世界,先变其身
- 诚实的镜子:
- 将一些提高幸福感的事情当成习惯,要求规定习惯的细节和完成的时间
- 自己的思考
- 可以做的事情
- 冥想 运动 固定时间
- 睡前感恩
- 确立目标:
- 强大的,自信的,拥有卓越才华的自己
- 自己的幸福催化剂:
- 读书
- 写作
- 运动
- 冥想
- 和朋友吹牛逼
- 态度
- 不追求随时幸福
- 正视生命中的无能和痛苦
- 享受当下:
- 实际上虽然有很大的危机,但是至少危机还没有爆发,自己现在还有时间来解决这个问题
- 杀不死我的可以让我更坚强
- 我们可以承受痛苦和不幸
- 关爱了解自己的亲人,睡前的回顾可以想想他们
- 幸福来临,相信自己值得
- 可以做的事情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来自 slowsail'space!